经验分享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编辑推荐

查看: 6489|回复: 0

鸽子的性状及眼睛三要素的假设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2-5-3 08:30:51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潘义海

    动物的眼睛,由于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的影响,在结构和功能上也有差别,甚至有很大的差别。信鸽依靠电离层地磁和太阳导航。这就和眼睛有关。有许多事实证明,信鸽眼睛里的砂粒多少,色素的深浅,品性圈的形状等,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鸽的遗传和定向。     鸽子的血统固然是重要,但是,国内外有许多鸽友,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,认为鸽眼对定向和遗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。    性状与遗传物质DNA    先了解一下性状和遗传物质的区划。我们知道,一切性状的形成,一方面是内因的作用,即遗传物质,这是主要的,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,这是外因。内因是根据,外因是条件,两者缺一不可。比方说,黑种人生的孩子是小黑人,黄种、白种人多晒太阳以后皮肤变黑了,生的孩子不会是小黑人。因为这种获得性,是不能遗传的。因为经过多晒太阳而皮肤变黑,遗传基础却丝毫没有变化。    细胞遗传学认为,由基因所控制的生物性状是改变是不遗传的。优秀的鸽子虽然具备很好的遗传素质及性状,但不能忽视饲养者对它们的训练。所以许多看起来十分优秀血统的鸽子却飞不出好的成绩。我们在育种过程中,利用较好的方法将优良性状遗传下来,但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,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,但又不完全相同,必有或多或少的差异。    要保持优良品种的基本稳定,又能使它进化,那就涉及到遗传中的变异性质。著名生物学家查理.达尔文将变异分成二类,一定变异和不定变异。所谓一定变异,是指在同样条件的影响下,同一亲本的后代,或同一物种,几乎所有的个体都发生相似的变异。在那里,生活条件决定了变异的性质和方向,所谓不定变异是指在同样的生活条件影响下,不同的个体发生不同的变异。这就是个体的差异。我们常看到一对亲鸽的后代,有的在500公里距离上朝发夕至,有的则要飞上几天才能归巢,甚至无影无踪,这就是个体之阔的差异。这种差异的产生,饲养条件不起决定作用,决定不定变异的性质和方向是生物的本性。所以个体的体质不同是产生不定变异的主要原因。    在世界各地发现的兽孩至少有50多个。1923年,在印度卡查尔大森林中,几位猎人在豹窝穴中发现一个"豹孩",是三年前被一只母豹衔走的,这个只会用四肢爬行的"豹孩"'不但张口咬人,每当他看到鸡鸭时就要猛扑过去咬住食物,然后把它们吃掉。1975年在非洲撒哈拉的一个林区,发现一个“鹿孩"。1976年在非洲布隆迪,捉住了一个"猴孩'。解放前,我国发现过一个"狼孩。这些被遗弃或被野兽偷走的小孩,是生活环境改变了他们的习性,而成了兽孩,可见后天所获得的性状重要性也是不可低估的。    遗传与眼砂   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较好理想性状的种鸽所出的子代良莠掺半,有些鸽友称之为"不一定"论。这一观点的前题是以实践检验为标准。影响竞翔成绩的优劣,以及性状的变异,这与遗传物质有关。现在就遗传、定向、速度这三个方面做一个假设,依靠鸽子的眼睛来成立这个假设。假设鸽子眼睛里的砂粒是由遗传物质--DNA控制的性状。已经知道,只有遗传物质是可以遗传的。眼砂的多少是力量的标志,是估量选手鸽的第一条件。鸽王的眼砂如同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技艺刻画出来的景色,千姿百态,丰富多彩,在两层底砂与面砂,中,有满砂半砂,粗砂、细砂,以结构的疏密,色素的深浅,等等。无论什么砂型,鸽子的一些性状只有砂多的鸽子,才比较好的显示出它的优秀性状,遗传也比较稳定。同时砂多与色深集合于一身的亲鸽,它的子代在体型外貌,飞行能力上就较理想。色素深的另一个作用是防止在强光下杀伤眼睛,而色素较浅的鸽子容易在初夏季节司放远程时眼睛里穿黑线。当然,色素深浅与竞翔距离和成绩无关。    我认真地观察了5对有代表性的亲鸽,它们的子代归巢率高,归巢速度较快,在司放506,700,960公里和1100公里的归巢时间,有在当天,有些次日,也有一周以内。这些种鸽的眼砂明显的较多,色素偏深,颗粒不模糊。用砂多色深的鸽子来遗传固然有许多优点,但也不是绝对的,譬如,绿色底砂的鸽子,砂再多,色再深,它的子代或本身飞不出好的成绩。这也是由遗传物质控制的性状,是不利的劣性遗传性状。    R砂、(也有称眼志),对遗传也有影响。如全黄全褐色的R砂.在假如它非常厚实(多),那么子代就能获得较好的性状。要获得优秀的性状,并把这些性状一代代延续下去,就要选择体质好的个体作为亲本来用,否则较好的性状就会失掉。定向器官与品性圈    世界著名养鸽家西翁认为:赛鸽的眼砂优劣至关重要,因为它是归巢定向的主要器官。那么品性圈(也称内线口)究竟是不是信鸽定向的主要器官呢?武汉市的王治国同志曾考察过88羽千公里归巢鸽,其中24羽在阳光下品性圈明显可见,占32.7%。56羽用放大镜可以明显看出,占63.6%。5羽需在强烈的阳光下用放大镜看出,占15.7%,有3羽很难看出,占3.4%。也就是说95%以上的归巢鸽,都是具备品性圈的。我统计了31羽中距离归巢鸽,有29羽在阳光下使用放大镜可以明显看见品性圈,有2羽需要在瞳孔收缩时仔细观察才能看见,百分之百归巢鸽有品性圈,只是长短、细粗和色泽的不同。    我们安徽马鞍山地区全年大约有90天以上是阴雨天,275天是晴到多云。鸽子要用眼睛寻找地面目标和躲避敌害,按照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这一原理,鸽子每天要使用眼睛,就显得明亮有神,眼砂粗壮厚实。品性圈只是鸽子在棚舍以外找寻归巢目标时才使用,因此,品性圈相对就不如面砂发达。    假设信鸽在晴天将太阳当作归巢的标志。再假设品性圈带着磁性物质和地球磁场有着内在的联系,那么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,品性圈发达的鸽子归巢就比较稳。好的血统,归巢率高的品系是否取决于品性圈的质量,这似乎运用生物性状不能解释得十分详尽,需通过生理解剖才能解释得透彻。但是,品性圈质量不是以多少决定的,许多较快的赛鸽,有的品性圈清楚,有的若明若暗,这一部分普遍存在于信鸽的眼睛里则是不容置疑的J    品性圈潜伏于瞳孔与眼志的中间,肉眼不易看到。我认为品性圈是经过人类去利用才发展的,通过变异,人工选择结累来逐步完善,它是鸽子定向的主要器宫。    速度与透明度    培育信鸽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鸽群的归巢率和单鸽的归巢速度。饲养信鸽的同行都知道,没有完全一样的眼睛,没有完全一样的导向器官,飞行器官,身体素质,也没有完全相等的归巢速度;人们不禁要问:用什么来衡量信鸽的归巢速度呢?鸽子的眼睛效用重要的是导航, 而人类对它的要求则加上了速度,它是否能觉察或看清房子与房顶之间极其细微的气压差?是否能辨认人眼不能辨认的紫外光?偏振光?这有待以后进一步探讨。但有一点我坚信,视能转化为动能关键在要有力量。    我观察了本市和邻市的中远程冠军鸽后,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眼睛黑砂层很有立体感,一种真正的威慑力,是体内分泌过多的激素作用,使这些优秀赛鸽充满着活力和亢奋的飞翔能力。遗传基因的先天优越和染色体的巧妙结合,赋于了这些优胜鸽修长体型和清晰明亮的眼睛。    在速度以及遗传上我做过一次实验,用一羽满砂鸡黄雄鸽,它在960公里赛程上飞了11天,配上一羽鸡黄眼纯色R砂的雌鸽,做出的子代用13天时间飞完960公里全程,取得本市第5名。另一羽姐妹鸽在上海友人那里居然100公里放飞就飞失了。认真分析原因,发现归巢的那羽眼睛清晰明亮,透明度好,品性圈也较令人满意。飞失的那羽虽然眼砂与品性圈同归巢的那羽一样,但层次较模糊,透明度不清晰,影响了定向器官线性功能的发挥。拿马拉松运动来说,42公里125米的距离,腿长的运动员不一定就是冠军。归巢的鸽子与不归巢的鸽子,是因为不定变异引起的各个器官的差异和一系列生理的联锁反映。较为宽大的短膀,轻盈结实的体魄,良好的呼吸器官定向器官,都为信鸽的速度提供了条件。眼睛的透明度越清晰,越有层次感.视力就越好。有较好的视力,较好的定向器官,也就有较满意的归巢速度。    外界的环境主要是自然条件,这是人力不可改变的,只能经过选种和训练,使赛鸽去适应各种环境。我们需要优秀的性状,有益的突变,从而获得最佳的DNA,期望一代代延续下去。怎样控制鸽子的突变和重组合呢?达尔文早就指出:这个主要规律,起主导作用的规律是选择,透明度清晰的鸽子。如果一羽信鸽具备综上3要素的全部优点,那将是所向无敌的。    以上假设还必须有更多的实践去证明,自从生物的进化出现了计划和目的,信鸽爱好者能够通过实践,发展运用科学技术,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并且有计划吨朝着一定目标前进。我希望这个假设能够促进鸽界同行的千公里鸽赛的朝发夕至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